从古至今,人与人之间无时无刻不充满着竞争与对抗,心理学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社交、恋爱、教育、职场等各个方面,将心理学用得游刃有余,你就能在人生的大奕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心理学入门门槛并不高,但真正的心理学知识却十分晦涩难懂。 今天给大家一本入门级别的科普书籍《心理学其实很有趣》,里面有很多接地气,但又好看好用的心理学故事,带你快速学习相关知识。 这里我们就从职场心理说起。 在工作中,如何与上级相处是一门大学问。 以下这四点,是和上级相处的关键,一定要记下来。 01.不抢风头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刘邦最后一统天下,跟韩信高超的军事才能分不开关系。 可是韩信虽然厉害,却不得善终,人们猜测的原因有说他谋反谋反,有归结于性格缺陷的,还有人认为是他功高盖主了。 汉王朝的那些开国功臣,很少能有善终的,要么被排挤,要么被处死。 这样看来,韩信悲剧的根源最大可能就是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抢了刘邦的风头。 据说,有一次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上多少兵?” 很明显,这就是一次试探,但耿直的韩信就是不理解其中的深意,便直言:“陛下带兵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万。” 刘邦就好奇了,我带兵十万那你是多少,不会比我多吧? 谁知,韩信的回答就是“多多益善”。 这可算是把刘邦气着了,哪有皇帝不爱听奉承话的呢? 可刘邦非但不说,还打击他,注定不会有一个好结果。 司马迁认为,如果韩信能够懂一点谦让,不那么居功自傲,或许他对汉王朝的功劳还能再上一个台阶,甚至比拟周朝的姜太公。 为人臣子的,切忌自表其功,自矜其能,为人下属也是。 这种人不仅会遭到上级的猜忌,还会讨同事嫌弃,是没有好下场的。 02.多多指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但“上问”也是必不可少的。 松下集团的松下幸之助、本田的本田宗一郎、索尼的盛田昭夫、京瓷和第二电信的稻盛和夫被誉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 稻盛和夫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是唯一一个创立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还救活1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企业家。 不少人都向他学习成功的秘笈,为此,稻盛和夫还专门开办了盛和塾教企业家管理知识。 作为稻盛和夫的小迷弟,马云曾经三次拜访他,向他请教经营的秘诀。 马云尚且如此频繁向大前辈请教问题,还在职场基层打拼的我们更应该鼓起勇气,多向领导请教。 这样不仅能高效解决问题,还能适当拉近和领导的距离。 如果什么都装懂,万事不问,或许领导会觉得“这个人恐怕不是真懂”,从而怀疑你的能力。 03.拿捏分寸 在《鹿鼎记》中,韦小宝简直就是全能社交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那么,韦小宝是如何与这么多上级搞好关系的呢? 对养尊处优的康熙,韦小宝抓住他从小没有真心朋友的心理,相处时无忌言,无论是笑话、直言还是粗鄙之语,都能讨得他的欢心。 对大义凛然的陈近南,韦小宝就显得十分乖巧,他对陈近南有着近乎父亲般的尊敬,每次都做出一副孺子可教、谨遵师命的姿态,这样的相处正中陈近南这种理想之士的下怀,便给予信任。 对狂暴残忍的神龙教洪教主,韦小宝更多的是吹嘘拍马,“洪教主仙福永享,寿与天齐”更是张嘴就来,这种毫无感情的吹捧让爱慕虚荣的洪教主迷失自己,最后韦小宝大计得逞。 比较下来,对三类不同的上级,他的分寸感掌握得极好,每次都对当事人恰到好处的拿捏。 这种炉火纯青的分寸感,在职场中也是极其需要的。 04.绝不盲从 苏轼是为官是极有主见的。 在他调任知密州期间,一位叫“司农”的上级推行“手实法”,就是让老百姓向官府申报公开自己的财产。 苏轼不赞同这种做法,就向上提出质疑,拒绝执行,而上级的官僚也认为此举不合适,便不再强令实施。 要是苏轼不管政策好坏,盲从上级,只知强制执行,很难想象会闹出怎样的大麻烦。 像苏轼这样子做官,有底线、明是非、知对错、分善恶、不唯上、不盲从,实在可贵。 其实,上级的指令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因循守旧,跟着别人的脚印前进,只会陷在固定思维的桎梏中,失去见解,难以得到重视。 05.结语 在职场中懂一点心理学,是会有很大的进步的。 如果是心理学小白,渴望能踏入心理学世界的第一步,这本书绝对能让你被圈粉。 点击链接即可购买,让我们把书中学到的心理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各个方面,收获满满的幸福和智慧。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黄铮 通讯员 童金健 吕志海
为贯彻落实省市有关加强重点企业用工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