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格力、小米“新战事”:小米自建家电工厂,空调销量冲击1000万台,谁最紧张?

新资讯 2025-9-3 17:08 时代在线网 1 0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朱成呈


2013“10亿赌约2025年空调线上销量之争,格力电器(000651.SZ,下称格力)与小米集团(01810.HK,下称小米)的交锋已持续12年。董明珠与雷军的赌约早已尘埃落定,格力、小米之间谁是赢家的嘴仗却还在继续。


8月,格力、小米再生口水战,双方围绕空调线上市场份额排名产生争执。双方你来我往,火药味渐浓。与往常不同,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并未亲自下场,而是市场总监朱磊冲在最前线,频频为格力发声。面对空调线上市场份额之争,小米总裁卢伟冰出席业绩说明会时回应,短期排名并不重要,更看重长期格局。”827日,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单联瑜也下场发言:比起口嗨,我们更重视技术能力的提升。


这场舆论战仿佛将时间拉回到12年前。


201312月,雷军与董明珠在央视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公开立下赌约”——两人对赌五年内小米营收能否超越格力。20193月、4月,小米、格力先后发布2018年财报,答案揭晓。格力凭1981亿元营收力压小米的1749亿元,董明珠赢得赌约。第二年,雷军虽坦承五年内的赌注是输了,但表示第六年我们赢了。


此后数年,小米营收规模开始甩开格力,局面逆转。2024年,小米收入规模已增至3659亿元,远超格力同期1891.64亿元。今年上半年,小米实现营收2272.49亿元,同比增长38.2%;格力营收973.25亿元,同比下滑2.46%


胜负之争,并未彻底消弭。空调业务——格力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如今成为双方嘴仗的新战场。


研究机构奥维云网不同版本的数据,让谁才是线上第二的争议摆上台前。一份数据显示,小米以16.71%的市占率超越格力;另一份,则显示格力仍以17.65%高于小米。短期数据孰真孰假难辨,格力努力守住线上老二宝座,小米则借助自建工厂与生态布局,开始谋划下一个阶段。


小米空调让谁最紧张?


小米来势汹汹,紧张的不止格力一家。


多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小米家电的势头向好,来者不善,成长性尚佳。头部家电企业几乎都将小米视作潜在的威胁。这早就不是秘密了。一名业内人士说,格力盯着小米,就是因为小米空调展现出较好的成长性。这和当年小米推出电视的情形很像,刚开始销量也不算大,后来渐渐就做到国内前三。


财报显示,今年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同比增长66.2%。同期,小米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更具指标意义的是,小米空调已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增长。2020年至2024年,小米空调销量从110万台、200万台、295万台、440万台一路攀升至680万台,几乎每年都保持45%以上增速。招商证券研报预计,2025年小米空调销量或有望冲击1000万台,同比增速再超45%


小米空调的高成长性,从何而来?广发证券研报指出,小米空调精准卡位中低端市场,线上线下均价显著低于格力、美的等品牌,通过高性价比产品填补大众市场空白,在以旧换新政策落地后,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长江证券研报则指出,空调产品因技术已较为成熟、功能相对单一,偏理性的环境下价格因素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有所提升,在价格敏感度更高的线上市场更是如此。空调消费行为明显趋于理性,消费者在选购空调时优先考虑产品的核心功能,而不是品牌或非核心的附加功能。


市场结构变化正印证这一趋势。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二季度家用空调线上2100元以下的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中高端需求承压。


与小米空调的高歌猛进形成对比的是,格力的表现略显乏力。二季度,格力营收559.80亿元,同比下滑12.11%;归母净利润为85.08亿元,同比下滑10.07%


823日,卢伟冰对外喊话回应格力电器,有些厂商特别看重竞争,但小米更看重成长性。上半年空调线上前十品牌中,小米是唯一量价齐升的品牌


于小米而言,成长性并不止于市场份额增长,而在于能否持续拉高业务模式、产品体验、品牌认知。


一名接近小米的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市场份额和品牌溢价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反而相辅相成。小米空调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增长,是源于技术、智能化、用户体验等多方面提升。小米希望提升市场份额,让用户感受产品价值,不是单纯依靠低价竞争。这名人士说。


客观上,小米已成为诸多家电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主观上,小米却似乎并不想惹怒这些老牌企业。一名业内人士表示,格力、美的、海尔、海信等都是在家电行业深耕数十年的企业,小米是后起之秀,还在不断学习。商业竞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理性竞争对行业和消费者都有好处,能推动整个从生产到消费的生态循环和整体产业良性进步。他说。


GKURC产经智库首席分析师丁少将向时代周报记者称,小米与格力的对垒,有利于倒逼行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重塑品牌竞争格局。于家电市场而言,小米是鲶鱼,推动空调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和能效升级,价格竞争也让消费者有所获益。


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相比格力、美的等深耕空调市场数十年的巨头,小米线下渠道布局并不充分。


据格力半年报,格力已在全国开设了30家区域销售公司,线下网点超过3万家。今年313日,格力旗下董明珠健康家北京首店营业。董明珠健康家是格力的全新渠道战略品牌,旨在整合多品类家电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当天现场,董明珠还喊话,希望在全国开1万家董明珠健康家门店,进一步增强线下渠道的网点布局。


格力、美的、海尔等厂商的专卖店早已深入县乡镇的四至六级市场,而小米至今主要依赖互联网销售。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实体渠道的缺口可能会成为小米空调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的掣肘。


家电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刘步尘也指出,不同于电视、冰箱等,空调存在三分产品,七分安装一说,安装服务环节极为重要。线下购买空调,消费者能直接沟通安装时间与细节;而线上购买,服务保障的即时性和可控性明显不足。他分析认为,线下渠道之于空调行业,并非负担,而是竞争优势。


格力依赖充分的线下网络布局,线下市场的优势明显。奥维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在国内家用空调线下市场,格力销售额份额超过29%,位居首位;小米仅为0.26%,排名第18位。销量份额方面,格力为26.15%,小米仅0.43%,位列第16位。


数据统计或许并不能展现全部细节。一名接近小米的业内人士解释称,奥维监测的主要是大型综合商超渠道,小米主要线下销售载体是小米之家,奥维无法监测到这部分的销售数据。


小米非常注重线下渠道的价值,但也看到行业里存在效率与成本的权衡。小米的优势在于数字化运营和AIoT生态赋能,它的新零售模式不是追求越多网点越好,而是追求高效、智能、用户体验优先,低效率的增加网点只会把成本转嫁给用户。这名人士继而指出,小米将充分利用现有小米之家线下网络,提升线下服务能力;同时自建服务体系会严格控制成本,通过数字化和标准化运营实现高效率。


小米线下渠道建设起步晚,网点数量少,服务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格力的大网点布局有利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覆盖率,提供一站式服务,但也存在管理难度大、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丁少将认为。


在刘步尘看来,空调企业需要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小米的问题是线上强、线下弱,格力是线下强、线上弱,两者都需要调整补强,最终做到线上线下都强才是理想状态。


自建工厂如何顺理成章?


小米空调的另一道短板在于制造环节。长期以来,外界普遍将之视为贴牌产品


小米空调多由长虹等厂商代工,再以小米品牌在市场上销售。梁振鹏认为,代工模式让小米难以完全掌握生产管理流程、经营体系、原材料采购链条等重要环节。


小米自建的家电工厂已在去年动工,尝试补全短板。


20248月,小米智能家电工厂签约落户光谷,成为小米集团在全国继汽车超级工厂、手机智能工厂后的第3座智能工厂。小米武汉智能家电工厂生产负责人黄鹏曾对外表示,今年11月实现量产后将着力推动产能爬坡。预计到2026年,武汉工厂可年产300万台小米空调;2030年,产值有望达100亿元。


丁少将评价称,小米在武汉自建工厂是大家电业务的重要布局,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强供应链掌控 。在成熟制造环节,代工模式初期成本低,但企业对生产控制较弱;自产模式虽能更好地把控品质和生产节奏,但前期投入大,运营效率不如代工模式高。


小米空调的战略路径或许已然清晰——初期代工、试水市场;规模成型后,再转向自建产能。先轻后重的节奏可降低试错成本,也避免资金过早固化于固定资产。


如今小米空调已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爆款家电产品,自建工厂可谓顺理成章。自建工厂不仅能补齐生产短板,还能在舆论、品牌层面回应市场质疑。武汉工厂投产后,外界针对小米空调的代工标签将逐渐失效。刘步尘说。


小米的制造模式并非180度大转弯。


一名熟悉小米的业内人士透露,小米并不会彻底抛弃代工模式,而是坚持自研+自造+生态协同的思路,同时灵活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思路非常清晰,自有工厂是小米大家电提升品质、技术、效率的重要抓手,但不会简单取代代工。这名人士说。


性价比的故事讲到最后,终究要转向。今年2月,小米发布中央空调产品,雷军在发布会上罕见地为它留出9分钟的介绍时间。业内人士将之解读为,这是小米向外界传递的明确信号——小米空调不止步于中低价位产品,而是要向上进发,逐步跻身高端市场。


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称,小米进入空调产业已有10年之久,初期是鲶鱼,而今已逐渐杀入市场前三。小米的核心优势是将互联网思维、AIoT能力、智能体验引入传统家电行业,改变了大众对于空调只是制冷制热的刻板印象,而是能不断进化、节能优化、主动联动全屋的智能伙伴。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传递价值资讯,为用户提供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与内容创作和信息服务,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综合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甘肃盛世汇新资讯科技有限公司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