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80年代,山西老农拿出欠条:八路军借款1100万,政府怎么处理? ...

新资讯 2022-4-4 15:57 灵寒青文 28 0

1981年的一天,山西省政府门外,来了一位衣着简朴的老农。


他面带些许不安,时不时地向里张望,又有心想离开,似乎是准备要放弃,内心不断地做着斗争。在他的手里,似乎还紧紧地攥着什么东西。


老农的这一系列反常举动,引起了政府值班工作人员的注意。


过了一阵儿,一位工作人员走了出来,问他:大爷,您到这里来是遇到了什么困难了吗?



政府工作人员这一举动让老人有些受宠若惊,似乎找到了救星,浑浊的双眼里绽放出一丝光芒。


他颤颤巍巍地伸出双手,将一张皱巴巴的泛黄的纸递给来人。然后有些为难情地说:俺家的婆姨病得厉害,为了给她治病,锅都快揭不开了,你看看这纸上写的还算数不?


那工作人员接过老人手里的字条,不看还好,一看当时便惊呆了!


老人手里拿的是一张借条,所欠金额居然是1100万法币,借款人赫然写着八路军的某某团长,落款时间是1942年,在纸条的左下角盖着八路军的大印。



工作人员在政府上班这么多年,还头一次见到这样的借条。


看老人如此质朴,倒不像是前来骗钱的,但是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工作人员不敢擅自做主,他赶紧一边把老人请进办公室详细了解情况,另一边向领导汇报。


政府的高层领导听说之后,对老人这件事也十分重视,闻讯而来并亲自接见了他,还在第一时间安排专家对这张借条进行鉴定。


鉴定的最终结果是,这张借条是真的,那么这欠条又是怎么来的呢?


01战火纷飞年代,真诚相助


时间倒退回1940年,一支刚刚打过仗的八路军队伍在山西境内徘徊。



他们看上去有些颓废,因为此时,他们正在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队伍里的粮食已经出现了短缺。


有人开始向领导提议:领导,咱们已经快没吃的了。要是还有仗打,不用敌人,我们自己就倒下了……赶紧想想办法吧!


领导,咱们就找老百姓借一点粮食,以后一定还给他们。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即使作战再英勇,没有粮食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不仅让战士的伤亡更严重,也影响着战斗力。



领队的团长开始思考眼前的情况,战士们饿着肚子不行,但是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更不行,此时到处都是敌人的封锁线,该怎么办呢?


当他们正为口粮发愁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发现了他们。很多人见到当兵的,会下意识地躲起来,尽管知道八路军是在为百姓打鬼子。


只有少数胆大些的农户,在自己家里,透过门缝偷偷地看着这些八路军的一举一动,


西北风裹着满天的黄沙呼啸着,为了不打扰群众,战士们放慢了脚步。但缺少粮食的问题依然是急需要解决的。



农户与百姓


他们的样子被一位农户看在了眼里,他猜出了他们的窘迫。


这位农户名叫郭明阳,他大胆地走上去,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并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告诉八路军战士们,自己家有些余粮,赶紧来填饱肚子再去打仗。


虽然饥寒交迫,但是八路军战士还是不愿意轻易要老百姓的粮食,因为在那个年月,很多百姓家也是数着米粒下锅的,能攒下点粮食实在不容易。


但郭明阳非常坚持,用他的话来说,同样是当兵的,国民党军经常欺压百姓,而八路军却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从来不轻易扰民,这些他早就看在了眼里。



他实在不忍心看着人民子弟兵打了仗还要挨饿受冻。


更何况,这郭明阳在当地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祖辈都以经商为生,到了他这一代,已经积攒了不少的家业。


郭明阳读过不少先进书籍,他虽然算是地主,但思想并不封建,也不会随意剥削农民。


平常,如果看见同村人谁家穷得快揭不开锅了,郭明阳还会伸出援手予以相助,眼下八路军来了,郭明阳想着一定要为他们做点事。



就这样,郭明阳把家里存粮拿了出来,给八路军送了过去,在他的带动下,同村的不少村民也纷纷拿出自家的粮食捐给八路军。


虽然是杯水车薪,但也是一份心意,让那些从战场上归来的八路军战士感受到了老百姓的关爱和温暖。


郭明阳想着光这些粮食可能还不够,他又拿出了自己的钱财,兑换成了法币,整整1100万元,亲自交到八路军的手里。


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八路军团长震惊了,要不是因为特殊的情况,这么多钱是万万不能拿的。



郭明阳的义举解决了这支八路军队伍的燃眉之急,于是团长赶紧写下了一张借条,并许诺让郭明阳日后拿着它来取回还款。


郭明阳呢?从把钱交给八路军开始,就从来没有想过让他们归还。可是,他实在拗不过八路军团长的好意,只能勉强收下。


但是他早已打定主意,以后不打算再把钱要回来,至于这张借条,就当是一个纪念,被他小心地保存在一个盒子里面。


02家境衰落时无奈的选择


八路军走后,郭明阳的善举一传十、十传百,虽然资助给八路军不少钱,但是生意也比往常更加红火。



大家都被他这颗炽热的心感动着,也更愿意来他家买东西。于是,他们愈发成了十里八乡少有的富商。


然而,乐极往往生悲。正当郭家的生意风生水起之时,几个同行因为嫉妒,背地里开始做起了手脚。他们以次充好,以更低的价格开始扰动市场。


老百姓们并不晓得其中的实情,只知道哪家的东西便宜就去哪家买,结果郭家的风光很快就被抢了去。这时有人暗地里劝郭明阳,别那么死心眼,只要能挣到钱就行了。


郭明阳为人正派,诚实守信,靠劣等货赚钱的事儿,他是做不出来的。



此时,战争早已结束,他也已经是年迈的老人,而家里的生意却一天比一天惨淡,当传到他儿子的手里的时候,不仅没有了盈余,而且还负债累累。


郭明阳的儿子出于无奈,只好卖掉了房屋和田产,遣散掉了家里的佣人,住在家中的老宅子里,靠着务农为生,比起之前的光景,简直是天壤之别。


即便如此,他依然记得父亲离世前的嘱托,保管好那张借条传承下去,不能问政府要钱,更不能给郭家丢脸!


谨记着父亲的教诲,郭明阳的儿子老实本分地过日子,在自知时日不多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儿子郭建英叫到身边,从一个匣子里拿出了那张借条,并告诉了他这张借条背后的故事。



临了,他像父亲一样再三嘱托儿子,要保管好借条,不到万不得已别轻易用。


郭建英便是后来到省政府想要兑换借款的那位老人。


自打他记事起,家里挨饿受冻是常有的事情,特别是六十年代初闹饥荒,家家户户入不敷出,他家也一样,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即便那样,父亲也没有再拿出多余的钱。当他得知了借条的故事之后,更加谨慎地把它保管了起来。



转眼到了八十年代,他也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他没有忘记爷爷和父亲的嘱托,借条也一直锁在柜子里,从来没有想过去兑换。


谁承想天有不测风云,郭建英老人的妻子得了重病,让原本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


为了给妻子治疗,他四处求医问药,花光了几乎所有的积蓄,还借了好些外债,但治病的钱还是不够用。


无奈之下,他想起来那张纸条,然而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又让他实在犯难。



妻子含着泪告诉郭建英放弃吧,反正人总有一死,郭建英听老伴这么说,心里更加难受。


思虑再三,他还是决定拿着这张借条去找政府,但是他不能确定的是,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这张借条还能不能作数。


03真相大白,政府如数奉还


事情讲到这里已经真相大白,郭建英手中的这张借条,也已经引起了政府相关人员的重视。


只是这张借条不仅数额巨大,而且需要寻找相关的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确认,至于该如何处理也需要进一步商定,他只能被告知回去等消息。



带着几分忐忑与不安,郭建英回了家。


谁知,他找政府还钱的事情竟然不胫而走,部分报刊以及媒体还予以了报道。


一时间,各种猜测和流言蜚语纷至沓来,有人说他鬼迷心窍,也有人说他胆大包天,居然敢打政府的主意。郭建英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内心苦闷极了。


为了证实这张纸条的真实性,政府专门成立了负责的小组,他们拿着这张纸条走访了尚在人世、了解这件事情的老八路,又到郭建英老人所在的村子调查走访。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情况的确属实,但遗憾的是当年的那位团长已经去世了。


既然情况是属实的,那么1100万的法币该兑换给郭建英老人多少人民币呢?


工作人员向当时的经济学专家求助,专家最后给出的结论是,鉴于法币已经停止了流通,而且物价也上涨了很多倍,经过测算,这笔钱应该兑换给他8万元。


8万元在现在看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可是一笔巨款。



那个时候人们才刚刚走向富裕,能成为万元户的人都很少,一个背朝黄土地的老农民居然一下子就有了8万元,简直就是巨款从天而降,在当时又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


不仅如此,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安排下,给郭建英的妻子进行了妥善的安排,让她进入医院进行治疗。


他们一家还被列为革命家属,予以特殊优待。经历过这些的郭建英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对政府,对共产党更是无比感恩。


起初,郭建英老人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张借条居然真的得以兑现,政府这种为百姓认真负责、说到就能做到的态度,也得到了大众的一致称赞!



郭建英这件事在国内也并非个例,建国以后,政府根据以往的借钱记录,通过与经手人的核实,只要是准确无误的,都会归还到老百姓的手中。


时至今日,很多人觉得这一张欠条是无价之宝。


它见证了八路军在战争年代的困苦和艰辛,也见证了军民鱼水深情,更是八路军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最好的佐证,没有比它作红色教材更合适的了。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充盈的物质生活,但是当我们看到那些欠条的时候,依然可以想到峥嵘岁月里那些不顾饥饿与严寒、为解放大众奋勇拼搏的八路军战士。



他们虽然身处艰苦的环境之中,却不愿麻烦百姓,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坚持立下借条,而不是白吃白拿百姓的东西,并允诺日后一定归还。


前几年,报纸上曾经刊登的一张照片感动了无数人。


那是1949年上海刚刚解放的时候,战士们进入城市已经是深夜,天上飘着雨,连日的战争早已经令他们疲惫不堪。


但即使是那样,他们仍然没有打扰群众,而是选择整齐地席地休息。当第二天市民打开窗户时,看到的是一排排躺在路边的战士。



人民子弟兵就是如此尊重百姓,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


如今我们虽然已经远离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而突如其来的疫情、罕见而至的暴雨依然为生活蒙上了阴霾。


在最关键的时刻,依然是他们冲锋在最前线,守卫一方的平安与幸福。


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是一群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年郭明阳、以及很多像他一样的人,把最宝贵的粮食和财富都倾囊相借的原因。


因为人民子弟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们是一群最值得信任的人,是最值得依赖的人,他们选择了人民,也必将得到人民永远的尊重和爱戴。


我们的国家也因为有了他们,才更加安定、强大!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www.xinzixun.cn)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讯获取与信息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新资讯:www.xinzixun.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