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切换城市]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新资讯 2022-4-2 10:26 环球网旅游 30 0

本文转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①:汉代画像砖(石)上的高架建筑。


图②:山西双林寺大殿斗拱。


图③:故宫建筑上的旋子彩画小样。


核心阅读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营造技艺大部分的施工过程,主要以八大作为主。即木作、瓦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故宫的保护就要求严格遵循传统的八大作技艺。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大众熟知的居住空间,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


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主要连接方法,以模数为设计和加工生产的尺度标准,以八大作为主要施工内容。柱、梁、枋、斗拱等大木构件,形成了建筑的框架结构。


这项技艺源远流长。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诗经》里有诗句形容屋顶出檐深远,如飞鸟张翅,这么长的屋檐主要就是为了保护夯土墙不受雨水冲刷。春秋时期,宫殿等重要建筑的屋面已经开始覆瓦。西汉时期,以抬梁式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建筑的屋顶也开始出现举折做法,使屋顶的形状形成反宇型弧面,建筑形象更加柔美,也改善了屋檐低垂影响室内采光的问题。


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木楼和多层木塔。至晚从隋唐时期开始,以梁柱和铺作(斗拱)层相结合的技术,支撑起大开间大进深的建筑屋顶。两宋时期,产生了丁字脊和十字脊屋顶,以及字形和字形平面的殿堂,挑檐也有所缩小。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建筑的基本形式,在宋代均已出现了。


从隋唐至北宋时期,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匠人按照这些现成的数值预制构件,无须反复计算,甚至无须详细的图纸。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元末明初开始,由于煤炭的大量使用,烧制的黏土砖产量大增,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正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单体建筑组合体现空间美学


从古至今,人们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扩大室内空间和满足复杂功能两个方面。而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属性(如木材长度)的影响,单体木结构建筑的体量和形式受到限制,因此,中国很早就发展出单体建筑的群体组合这一营造传统。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礼制、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与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


例如,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包括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的体量、形式与色彩,与室外空间体量与形状的呼应关系等。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单体建筑的组合关系,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


如此一来,单体建筑自身的适应性就比较强,相近体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如歇山顶建筑,既可用于宫廷,也可用于其他建筑体系。


营造技艺的传承受到重视


营造技艺大部分的施工过程,主要以八大作为主。所谓八大作,即木作(含大木作、小木作)、瓦作(含砖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故宫的保护就要求严格遵循传统的八大作技艺。


如今,除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约20项与之相关的地方性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如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等,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八大作中的一些富有艺术性的特殊工艺、流派,如东阳木雕、潮州木雕、临夏砖雕、中卫建筑彩绘等,也成为国家级非遗。这些项目的传承人,同样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中,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传承。城市中的匠人多隶属于官办或民办的作坊。乡村民居则通常由工匠、家族成员和乡邻好友按各地的习惯做法共同完成,辈辈相因。各地乡村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被居民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其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不仅工匠烂熟于心,也为大众所熟知。由于营造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各项成本均相对较大,又受到环保理念和国家环保政策等直接影响,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传承人的实践活动集中于传统建筑的修缮。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如广东深圳的锦绣中华民俗村、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这些景区的需求,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


《 人民日报 》( 20220402 07 版)

 

声明:发布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确认后马上更正或删除,谢谢!
新资讯网(www.xinzixun.cn)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资讯获取与信息服务,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多元化资讯平台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发展历程
联系我们
本站站务
服务协议
本站义务
友情链接
业务合作
广告服务
商家入驻
我要投稿

手机APP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新资讯:www.xinzixun.cn (盛世汇新旗下网站) 陇ICP备17005351号-5|甘公网安备 62012102000363号 客服邮箱:sshxqy@163.com 投稿邮箱:sshxqy@126.com
QQ|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